水氣氤氳,四季皆雨,裊裊雲霧之下的朦朧燈火,不只是紅燈籠山城的喧囂,更乘載著東亞第一金都的風華與孤寂。傲立於台灣頭,金瓜石與九份從百年前發現金礦以來,礦業所牽引的故事就如長河一般,向基隆山的兩頭開枝散葉,長成不一樣的風景。
故事要從發現礦脈的清末、日殖初期開始說起。
金瓜石,位於基隆山的北面東側,因礦脈完整,所以在日殖時期由日本企業經營,也讓當地成為具規模且風格嚴謹的日本小鎮。但同時,西側的九份卻因礦脈零散,所以讓台灣人有了主導機會,並以分租的方式經營,一時間小承包商們在山坡聚集,九份成了燈紅酒綠、熙來攘往的台灣小鎮,與另一側的金瓜石有了截然不同的情調。
一座山、兩樣情地過了幾十年,在1970後的開採末期,金九又迎來了第二次命運轉變。仍是因為礦脈較零散,所以提早迎來沒落的九份,卻也提早迎來新的可能。1992年的《悲情城市》、1994年的《多桑》,讓九份被看到了;而後進駐的藝術家帶來飲茶文化,九份利用山城的特色轉變為獨具風貌的觀光小鎮。但同時,另一邊的金瓜石卻有著與九份不一樣的人生。
當年因為礦業規模較大,金瓜石有大量的冶煉建設投資,就連九份採出來的礦,都是集中到金瓜石來冶煉,這使得在地土壤受到大量重金屬污染。那些遺留下來的冶煉建設,包含如血管一般蔓延整個山坡的「廢煙道」,或巨大且充滿神秘感的「十三層遺址」(水湳洞選煉廠遺址),如今也都因為污染而成為禁地。但也奇妙,正因污染,讓金瓜石減緩了人為和商業的開發,現今與九份相比,成了更保有自然美景的觀光所在。
就像手足一般,回顧金瓜石與九份百年來的發展,其中的美麗與哀愁都因對方而塑形,彼此見證,彼此緊緊相繫,終成一方故事。而藝術,我們想要記載的不只是畫面,不只是情感,更要記載一塊土地上所交織的脈絡,這就是tittot琉園「台灣印象」系列的精神。
© 2022 by Tittot Company